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格的防控措施、海量的媒体信息、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让大家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心头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负面情绪也可能会随之产生。需要注意的是,当情绪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或者自我调节没有明显效果时,应及时向专业机构或人士寻求帮助;如果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入侵细胞,病毒识别并结合目标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进行吸附。而后,就八仙过海,各显身手了......
病毒入侵细胞的唯一目的就是复制自身。由于它结构太简单,无法自己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只能劫持“细胞工厂”,利用里面的各种机器,生产出更多的病毒来。
当病毒入侵人体时,人体并不只是束手无策,等着“挨打”,免疫系统也会强烈地反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返岗复工的你是否还心有忐忑?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做好个人防护,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保护他人。那么在居家、办公场所以及外出时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
尊重事实,小心求证,理性思考,谨慎对待,才能在新冠疫情的信息洪流中形成科学的判断,不被虚假信息蒙蔽双眼。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心里不免冒出疑问:我是感染新冠病毒了,还是感冒了?我该怎么做?戳视频一起来了解。
一文看懂抗体
平息细胞因子风暴,为啥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很重要?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可能人类在上面生活的时间只有9秒
疫情中的你我他:消弭恐惧和焦虑,需要积极的共情
希望度过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家长和孩子都能够成长
说了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之后,我们发现,两者的开发都不容易。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是人类在与病毒上百万年战争中的主力军
本文介绍的几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
“老药新用”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策略真的有用吗?
我们的对手除了病毒,还有许多其他的病原微生物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人类。不能因为恐惧而歧视,而应该要呼吁人们抵制因疫情而发生的歧视行为。
如果有了疫苗,我们就能消灭新型冠状病毒吗?
面对疫情,医护人员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这个起源故事将会刷新你对生命的认知
成功的疫苗研制需要多长时间?
在家寻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治疗药物
病毒本就是“死”的生命碎片,你又如何能杀死它呢?
不少人发现,宅家多日后自己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调整心理再坚持一下呢
“心病”还需“心药”医。
十四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它的作用
病毒和细菌到底有什么异同?为啥不能用抗生素杀病毒?
检测试剂盒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优化,确诊时间已在不断缩短
本次疫情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能否快速,准确地检测到它,成为防控的关键。
我们对它的了解又多了一些,离战胜它又更近了一些
同样是动物,为什么不能吃野味,而可以吃驯化动物
如何挑选合适的洗手液?不同洗手液有哪些区别呢?
蝙蝠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为什么它能携带如此恐怖的病毒?
同样是办公,远程和去公司上班集中注意力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
虽然都是可能让人体生病的病原体,但是细菌和病毒却大不相同。[详细]
为了应对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各地正紧张有序开展抗“疫”工作。在这一阶段,真菌感染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详细]
1854年,英国医生约翰·斯诺绘制疾病传播分布图查出霍乱传播途径,救下了伦敦。
病毒一般只有10-300纳米,人体细胞也只有30-100微米,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的世界里,如何知道病毒到底感染了人体哪些细胞?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做好家居消毒也很关键。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消毒剂,给自己和家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呢?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还在持续,大家都希望能尽快有好的药物来对付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药物的研发、生产、应用有基本的规律和时间要求。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影响甚至改变历史走向的传染病。
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让这个春节变得有点特殊,小小的病毒,为何有这么大的“破坏力”?本文我们来一探究竟。
病毒或细菌等病原感染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这些病原。被治愈的感染者越来越多,为什么不能通过提取他们血清中的抗体用于治疗呢?
超级传播者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
病毒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中,面对爆发的疫情,大家肯定有很多困惑: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从哪来?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篇文章我们一一来解答。
能否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被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成为防控的关键。如何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呢?
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有同一个祖先,研究者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新型肺炎确诊人数每天牵动着大家的情绪变化。牵挂之余,大家对于这个数字一定有着很多疑问:确诊到底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前期确诊速度为何那么慢?后来确诊速度为何陡然上升?
喷嚏和咳嗽到底能飞多远?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的好处和必要性,一次性说清楚。
什么人应该要打疫苗?什么时候该打疫苗,我们邀请到几个科学家一起来聊一聊传染病与疫苗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十几年如一日,追溯sars病毒的起源。为什么要追溯病毒的起源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预防类似sars的病毒找到了一个方向。
病毒的直径差不多只有我们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大小,我们肉眼是看不见它的。病毒这么小,是如何能感染人类,并做到“薪薪之火,可以燎原”的呢?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徐可副研究员来聊一聊人与病毒的战役。